最佳跑步用主动降噪耳机推荐榜

影音电子 耳机 主动降噪耳机
打开降噪开关,只听你想听的声音。

1. BOSE/博士QuietControl 30入耳式无线降噪耳机¥2,498

QC30是颈挂式设计,在降噪效果上,QC20稍好一点点,都处于行业的中上水平,音质方面两者与自家的QC35还是有较大的差距.QC30摒弃了线材的束缚,用户也不需要再忍受硕大的降噪模块组件,搭配独特的鲨鱼鳍硅胶耳塞,佩戴后的牢固程度和舒适度都是有口皆碑的,非常适合日常通勤和运动时使用。
BOSE/博士QuietControl 30入耳式无线降噪耳机
颈挂式设计,降噪效果一流
降噪效果
★★★★★
音质
★★★★☆
舒适度
★★★★★
功能性
★★★★★
续航
★★★★★

BOSE是主动降噪耳机的开山鼻祖,世界上第一个主动降噪耳机正是由它的创办人Amar Bose所发明的,在主动降噪领域,BOSE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垄断地位。不少人正是通过BOSE接触到主动降噪这个概念,可以说BOSE就是主动降噪耳机的代名词。

在商务端,BOSE是不少大型航空公司头等舱、商务舱的标配降噪耳机。在大众消费市场,SONY的降噪耳机还没异军突起的年代,顶级的主动降噪耳机只有BOSE一家可选。

与索尼、森海塞尔、AKG这些传统耳机厂商不同,BOSE是唯一一个把降噪耳机作为自家旗舰的品牌,而且推出的型号个个都是精品,为人熟知的QC35Ⅱ、QC30常年占据各大测评机构主动降噪耳机榜单前五,其中QC35Ⅱ在美国《消费者报告》中排名第一,在音质、降噪效果上都获得一致好评。

在SONY步步紧逼的形势下,BOSE在产品上的更新迭代显得有点缓慢,目前在售的型号有QC20、QC25、QC30、QC35Ⅱ和BOSE 700。QC35Ⅱ是QC35一代的升级版,前三款推出时间较早。虽然他们在型号命名上的首字母缩写都为QC,人们也惯常只叫它们的缩写,但其实两者差别不少,QC20、QC30为入耳式耳机,当中的QC是QuietControl,突出的是快捷控制,而QC25、QC35Ⅱ则为头戴式,当中的QC代表QuietComfort,主打佩戴舒适度。

头戴式的QC25与QC35Ⅱ最大差别在于QC35Ⅱ支持无线蓝牙连接,QC25为传统的有线连接,而且QC25支持更换电池,外观、按键布局差别不大,降噪效果、佩戴舒适度上也都差距甚小,由于没有蓝牙传输的损耗,有线连接的QC25在音质上略好于QC35Ⅱ,但也只是普通千元级别的非降噪耳机水平。

尽管两者差距不大,但无线降噪耳机自由度更高,适用场景更多,已成为如今的大潮流,QC35肯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它非常适合用于长途飞机、火车和高铁上,出色的降噪效果能极大地屏蔽飞机的发动机噪音、铁轨的摩擦声。也适合日常的上下班通勤,很好地压制公交、地铁的风噪、路噪,在抑制嘈杂人声的同时,它还可以智能识别出报站、鸣笛等警报声,不至于坐过站和发生危险,售价为2900元。 

至于QC20与QC30,差别莫过于QC30是颈挂式设计,而QC20为传统有线设计,两者价格分别为2000元和2500元。在降噪效果上,两者也没有太大区别,QC20稍好一点点,都处于行业的中上水平。音质方面,两者与QC35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如果从两者中选择,QC30更值得推荐,它摆脱了线材的束缚,用户也不需要再忍受硕大的降噪模块组件,搭配独特的鲨鱼鳍硅胶耳塞,佩戴后的牢固程度和舒适度都是有口皆碑的,非常适合日常通勤和运动时使用。

与同为颈挂式的索尼WI-1000X相比,QC30在降噪效果上更胜一筹,开启降噪后的底噪也更小,但音质稍差,三频都落败,其中以中频人声部分差距最大。其实两者都足够地出色,只是取向上有所不同,注重降噪和舒适度的用户可选择QC30,而注重音质的用户选择WI-1000X更为适合。

而最新推出的BOSE 700并不属于之前QC系列,它拥有全新的外观设计,简洁轻便,但稍稍压耳夹头,综合舒适度不如QC35。降噪水平保持着BOSE一贯的优秀效果,拥有11级降噪效果可调。700的特色在于新增了8个降噪麦克风,使你在通话中依然能拥有不错的降噪体验,弥补了QC35二代的缺憾,推荐给有大量通话需要的用户。

2. 苹果 AirPods Pro¥2,099

AirPods Pro与之前公认最强的WF-1000XM3拉不开差距,人声、高频等降噪难点依然存在,总体降噪效果优秀,但不存在“秒杀”、“完爆”WF-1000XM3的情况,与头戴式的QC35、WH-1000XM3更是没有可比性。它是优秀的日常通勤耳塞,同时也能胜任长途飞机、高铁等高难度场景,对于受不了头戴式耳机又热又闷的用户而言,AirPods Pro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苹果 AirPods Pro
综合实力最强的真无线降噪耳机
降噪效果
★★★★★
音质
★★☆☆☆
舒适度
★★★★★
功能性
★★★★★
续航
★★★★★

自2016年12月苹果推出第一代AirPods后,真无线蓝牙耳机的时代正式开启,在随后的几年内几乎所有耳机厂商都推出了自家的真无线蓝牙耳机,从最开始“类AirPods”造型到如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从高延时、低续航到各项指标开始反超,AirPods一直都扮演者行业标杆的角色。 

在此期间苹果也推出了第二代AirPods,只不过提升有限,虽然无碍它成为目前最好的真无线耳机之一,但在各家都推出了降噪功能的无线耳机后,功能缺失的AirPods2显然并不受消费者待见,市场反应平平。 

此时AirPods Pro的出现肩负起了更多意义,作为苹果首款支持主动降噪功能的真无线蓝牙耳机,AirPods Pro备受消费者关注与期待,所幸它并未让人失望,一登场就成为综合体验最好的真无线降噪耳机。 

目前市场上能与AirPods Pro相比较的同类产品仅有索尼WF-1000XM3,两者互有优劣之处。入耳式结构与生俱来的挤压感和异物感本是一个死症,AirPods Pro为了降噪功能同样只能将造型从半入耳式改为入耳式,以往AirPods引以为傲的“无感”体验大打折扣。苹果宣称为尽量照顾大多数人耳的舒适度和牢靠度,他们搜集了上万双人耳模型的数据,计算得出最终模具的三围尺寸。优势在于入耳部分较少,耳廓贴合度高,只不过实际体感因人而异,只能说AirPods Pro是最舒适的入耳式耳机之一,挤压感较WF-1000XM3轻,但入耳式耳机并不适合所有人,是否舒适仍需要亲自体验。 

作为重中之重的降噪功能方面,AirPods Pro与之前公认最强的WF-1000XM3拉不开差距,人声、高频等降噪难点依然存在,总体降噪效果优秀,但不存在“秒杀”、“完爆”WF-1000XM3的情况,与头戴式的QC35、WH-1000XM3更是没有可比性。它是优秀的日常通勤耳塞,同时也能胜任长途飞机、高铁等高难度场景,对于受不了头戴式耳机又热又闷的用户而言,AirPods Pro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音质从来都是无线蓝牙耳机的弱势,这也是苹果耳机最为薄弱的一环。在改为入耳式设计后,AirPods Pro低频的量明显增加了不少,厚实感也得到了提升,在密闭性增强的情况下,音乐的细节更容易被察觉,具体表现在以往容易被错过的低频鼓声和音乐收尾阶段的装饰音都能很好的还原。调音风格依然走均衡路线,耐听但不好听,与WF-1000XM3差距明显。 

无线蓝牙耳机的另一个通病是延时,苹果产品之间的延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倘若连接安卓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具体延时情况大不相同,目前主流手机厂商对苹果耳机的适配都做得较好,能满足大多数的影音娱乐需求,应付对延时要求较高的音游仍须看具体机型的适配情况。 

其他功能上AirPods Pro表现优秀,可通过机身压感区域开关降噪、开启通透模式,呼出siri等功能,充电盒支持无线充电,十分实用,通话质量更是比WF-1000XM3好非常多。相较于售价为1600元的AirPods2,售价为1999的AirPods Pro功能更多,音质更好,性价比十足。 

需要注意的是,苹果用户需要将系统升级到iOS 13.2/iPadOS 13.2才能完美支持AirPods Pro的所有功能,安卓手机同样支持AirPods Pro的操作,具体适配情况与机型有关。

3. 索尼/WF-1000XM3¥1,699

WF-1000XM3把分体式耳机的降噪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比第一代降噪豆有了巨大的提升,特别是链接稳定性方面。而降噪性能方面,WF-1000XM3已达到了WH-1000XM3七成到八成功力,日常通勤或室内使用差别不大。音质与降噪效果在真无线耳机中算是顶尖水平,然而它的延迟效果与苹果Airpods仍有不少差距,能胜任日常的看视频与听歌,不适合用于对延时要求较高的游戏场景。如果你需要一款分体式(TWS)主动降噪耳机,那么WF-1000XM3是目前最佳的选择,但由于其佩戴牢固度不足,因此不推荐用户把它当作运动耳机使用。
索尼/WF-1000XM3
音质最好的真无线主动降噪耳机
降噪效果
★★★★★
音质
★★★★★
舒适度
★★★★☆
功能性
★★★★★
续航
★★★★★

虽然索尼是最早一批进入主动降噪耳机领域的厂商,但降噪耳机市场一直由BOSE主导,索尼始终以“追赶者”的姿态存在,直到MDR-1000X的出现,索尼似乎是开了窍,降噪技术大幅提升,终于到了可以和老大哥BOSE掰手腕的程度。

紧跟着推出的WH-1000XM2在美国《消费者报告》的无线降噪耳机测评中排名第二,仅次于BOSE的QC35二代。而最新推出的WH-1000XM3更是受到广泛好评,被CNET、The Verge等知名科技媒体评为2018最好的降噪耳机,在音质、降噪效果、续航上全面反超BOSE,成为新一代主动降噪耳机的标杆,这次“索粉”们终于可以自信地喊出“索尼大法好”了。

主动降噪听起来玄乎,事实上不难理解,它是基于正反相声波互相抵消的原理开发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不同声音的声波波形也有所不同,当我们需要消除某种声音时,只需要发出一段与该波形反相的声波即可。主动降噪耳机在工作时也同样如此,它首先通过麦克风接收外界的声音,经过降噪芯片运算后识别出需要消除的声波类型,再由发声单元发出反相波形,以达到消音降噪的效果。

其实市场上的降噪芯片方案并不多,包括索尼、AKG、FIIL等厂商都有使用AMS(奥地利微电子)公司的方案,但降噪效果天差地别,即便采用了相同的芯片方案,也只是锁定了降噪效果的下限,实际效果更多看的还是各家的调校和算法。

目前大部分降噪耳机厂商的旗舰都为头戴式,它包裹性好,隔音出色,由于内部空间更充裕,它能容纳较大的发声单元和降噪芯片,因此理论音质和降噪效果也更出众,但便携性就大打折扣。结构设计不好或用料不好的话容易夹头,对戴眼镜的用户并不友好,夏天出汗时戴着更为难受,比较适合室内使用。

索尼主打的头戴式降噪耳机为1000X系列,MDR-1000X、WH-1000XM2是前代产品,音质和降噪效果都为人称道,但佩戴舒适性不如BOSE的QC35,到了第三代的WH-1000XM3,在减少机身重量、增加头部横梁支撑的同时,音质和降噪继续领跑行业,成为如今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里实至名归的第一名。

此外,索尼还推出了颈挂式和分体式两种降噪耳塞,是众多品牌中产品种类最丰富的一个。

颈挂式耳塞把主要的降噪部件和电池集中在项圈部分,受力点在脖子而非耳朵,因此戴久了也不会有太多不适感,但音质、降噪、续航都稍逊于头戴式,比较适合户外运动时使用。索尼的WI-1000X就是颈挂式耳塞的代表之一,它的音质、降噪、续航各方面没有短板,都处于降噪耳塞中的第一梯队,仅在舒适度上稍落后于竞争对手QC30,售价为1899元。

分体式耳塞由于受限于其自身的体积,续航和降噪效果一般都比较差,可是索尼最新推出的WF-1000XM3把分体式耳机的降噪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比第一代“降噪豆“WF-SP700N”有了巨大的提升,降噪与续航有了质的飞跃,连最为人诟病的链接稳定性方面也进步明显,很少出现频繁掉线的情况。降噪性能方面,WF-1000XM3已达到了WH-1000XM3七成到八成功力,日常通勤或室内使用差别不大。它的音质与降噪效果在真无线耳机中算是顶尖水平,然而它的延迟效果与苹果Airpods仍有不少差距,能胜任日常的看视频与听歌,不适合用于对延时要求较高的游戏场景。如果你需要一款分体式(TWS)主动降噪耳机,那么WF-1000XM3是目前最佳的选择,但由于其佩戴牢固度不足,因此不推荐用户把它当作运动耳机使用。

4. SONY/索尼WI-1000X颈挂式无线降噪耳机¥1,399

WI-1000X就是颈挂式耳塞的代表之一,它的音质、降噪、续航各方面没有短板,都处于降噪耳塞中的第一梯队,仅在舒适度上稍落后于竞争对手QC30,它把主要的降噪部件和电池集中在项圈部分,受力点在脖子而非耳朵,因此戴久了也不会有太多不适感,但音质、降噪、续航都稍逊于头戴式,比较适合户外运动时使用,售价为1899元。
SONY/索尼WI-1000X颈挂式无线降噪耳机
颈挂式设计,多种降噪模式可选
降噪效果
★★★★★
音质
★★★★★
舒适度
★★★★☆
功能性
★★★★★
续航
★★★★★

虽然索尼是最早一批进入主动降噪耳机领域的厂商,但降噪耳机市场一直由BOSE主导,索尼始终以“追赶者”的姿态存在,直到MDR-1000X的出现,索尼似乎是开了窍,降噪技术大幅提升,终于到了可以和老大哥BOSE掰手腕的程度。

紧跟着推出的WH-1000XM2在美国《消费者报告》的无线降噪耳机测评中排名第二,仅次于BOSE的QC35二代。而最新推出的WH-1000XM3更是受到广泛好评,被CNET、The Verge等知名科技媒体评为2018最好的降噪耳机,在音质、降噪效果、续航上全面反超BOSE,成为新一代主动降噪耳机的标杆,这次“索粉”们终于可以自信地喊出“索尼大法好”了。

主动降噪听起来玄乎,事实上不难理解,它是基于正反相声波互相抵消的原理开发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不同声音的声波波形也有所不同,当我们需要消除某种声音时,只需要发出一段与该波形反相的声波即可。主动降噪耳机在工作时也同样如此,它首先通过麦克风接收外界的声音,经过降噪芯片运算后识别出需要消除的声波类型,再由发声单元发出反相波形,以达到消音降噪的效果。

其实市场上的降噪芯片方案并不多,包括索尼、AKG、FIIL等厂商都有使用AMS(奥地利微电子)公司的方案,但降噪效果天差地别,即便采用了相同的芯片方案,也只是锁定了降噪效果的下限,实际效果更多看的还是各家的调校和算法。

目前大部分降噪耳机厂商的旗舰都为头戴式,它包裹性好,隔音出色,由于内部空间更充裕,它能容纳较大的发声单元和降噪芯片,因此理论音质和降噪效果也更出众,但便携性就大打折扣。结构设计不好或用料不好的话容易夹头,对戴眼镜的用户并不友好,夏天出汗时戴着更为难受,比较适合室内使用。

索尼主打的头戴式降噪耳机为1000X系列,MDR-1000X、WH-1000XM2是前代产品,音质和降噪效果都为人称道,但佩戴舒适性不如BOSE的QC35,到了第三代的WH-1000XM3,在减少机身重量、增加头部横梁支撑的同时,音质和降噪继续领跑行业,成为如今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里实至名归的第一名。

此外,索尼还推出了颈挂式和分体式两种降噪耳塞,是众多品牌中产品种类最丰富的一个。

颈挂式耳塞把主要的降噪部件和电池集中在项圈部分,受力点在脖子而非耳朵,因此戴久了也不会有太多不适感,但音质、降噪、续航都稍逊于头戴式,比较适合户外运动时使用。索尼的WI-1000X就是颈挂式耳塞的代表之一,它的音质、降噪、续航各方面没有短板,都处于降噪耳塞中的第一梯队,仅在舒适度上稍落后于竞争对手QC30,售价为1899元。

分体式耳塞由于受限于其自身的体积,续航和降噪效果一般都比较差,可是索尼最新推出的WF-1000XM3把分体式耳机的降噪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比第一代“降噪豆“WF-SP700N”有了巨大的提升,降噪与续航有了质的飞跃,连最为人诟病的链接稳定性方面也进步明显,很少出现频繁掉线的情况。降噪性能方面,WF-1000XM3已达到了WH-1000XM3七成到八成功力,日常通勤或室内使用差别不大。它的音质与降噪效果在真无线耳机中算是顶尖水平,然而它的延迟效果与苹果Airpods仍有不少差距,能胜任日常的看视频与听歌,不适合用于对延时要求较高的游戏场景。如果你需要一款分体式(TWS)主动降噪耳机,那么WF-1000XM3是目前最佳的选择,但由于其佩戴牢固度不足,因此不推荐用户把它当作运动耳机使用。

5. FIIL Driifter NC入耳式降噪耳机¥499

FIIL Driifter的音质比一般的蓝牙耳机好,较长的续航时间也填补了同价位产品的空缺。降噪功能在同价位也较为突出,比较适合预算有限,希望初尝降噪效果的用户购买。
FIIL Driifter NC入耳式降噪耳机
颈挂式设计,续航时间长
降噪效果
★★★★☆
音质
★★★★☆
舒适度
★★☆☆☆
功能性
★★★★☆
续航
★★★★☆

FIIL耳机是知名摇滚音乐人汪峰亲自参与和创立的耳机品牌,立志成为中国的Beats,定位为轻奢产品,走时尚、高端路线。 

在产品发布之初,FIIL预约量曾一度高达百万,门店里询问和试听的人数众多,但真正花钱购买的人并不多,线上的实际销量也与预约量相距甚远。这很大程度与FIIL的高端定价有关系,它的大部分耳机售价在500-2000元间,而这价格区间内的市场早就被森海塞尔、铁三角、AKG、索尼等知名厂商所占据,新兴品牌想插足并不容易,尽管人人都想当Beats,但这么多年来成功的也就只有Beats。

产品线上,FIIL目前有三款降噪耳机,分别是颈挂式的随身星Pro和头戴式的Diva2、Diva2 Pro。Diva2 Pro在Diva2的基础上增加了播放本地音乐功能,即可以先把音乐文件传输至耳机中,收听时可摆脱手机独立使用。 

FIIL Diva2相比前代FIIL Diva在降噪方面有了全面的提升,官方宣称最高可消除33dB的噪音,在低频段里,降噪效果比前代提升40%,在数据上已媲美QC35,实际效果仍与QC35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中高频的抑制上,如马路的车流声、人声等,应付日常大多数场景没有问题。但压耳式的设计对舒适度的影响比较大,28小时的续航时间算是一大优点,售价为1099元,性价比相当不错。 

至于颈挂式的随身星Pro,是基于前代随身星NC的升级版本,换上了楼氏动铁单元,也新增了语音助手和运动检测等辅助功能,符合Pro的定位。相较于音质的提升,随身星Pro在降噪方面的提升十分有限,可以抵消掉大部分的低频噪音,中高频效果不明显,与BOSE QC30和索尼WI-1000X有较大差距。

6. JBL/杰宝V150NC主动降噪耳机¥1,599

JBL/杰宝V150NC主动降噪耳机
降噪效果
★★★★☆
音质
★★★★☆
舒适度
★★★★☆
功能性
★★★★☆
续航
★★★★☆

在国内,JBL最为人所知的是它的便携式蓝牙音箱,凭借着活泼和运动感十足的的外观设计,JBL吸引了不少年轻用户,尤其是户外运动爱好者。而在国外和专业的音响领域,JBL一直是音响界的大哥。在上世纪7、80年代,美国大部分的电影院都有JBL的身影,它向电影院提供了音频解决方案,为电影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时至今日,全球70%的专业场馆依然采用JBL音响系统,国内的鸟巢、水立方也不例外。

这与普通消费者对JBL的认知有不小的偏差。可能与JBL在国内的定位和主打的产品有关,前些年,JBL将大部分的低端产品国产化,其质量、品控都有不少问题。高价低配、音质差、做工粗糙等成为了不少人对JBL的印象,与其在国外的形象反差极大。

所幸JBL的降噪耳机依然维持较高的水准。目前主打的型号为V750NC、V300NXT和V150NC,其中V150NC为颈挂式,其他为头戴式。

V150NC在美国《消费者报告》无线便携式主动降噪耳机排名中位列第二,仅次于QC30,在降噪效果方面获得优秀评价,缺点在于音质。V150NC的耳套采用了硅胶套加耳翼双层结构,虽然比不上QC30的鲨鱼鳍设计,但在牢固度与舒适度上都已足够优秀。在降噪效果上与QC30和WI-1000X处在同一梯队,续航方面,即使在开启降噪的情况下,V150NC仍能维持14小时左右,属于顶尖水平。售价为1599元,除了音质稍差外,其他方面都十分优秀。

而JBL头戴式的耳机在降噪、音质、续航上都没有太多的优势,性价比也并不高,不太建议购买。